登录     注册
您当前位置 :首页 >要闻信息 >政策指引
全国政协专题协商会聚焦“坚定文化自信 讲好中国故事”
时间:2017-06-14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 浏览量:3       分享:

全国政协专题协商会聚焦“坚定文化自信 讲好中国故事”

把精彩的中国故事讲精彩

  【同舟】

  前不久,全国政协召开“坚定文化自信,讲好中国故事”专题协商会,30位委员和地方代表、专家学者在会上发言,对坚定文化自信、讲好中国故事提出意见建议。中央网信办、教育部、文化部、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部门负责同志与委员互动交流。中共中央、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单位的负责同志到会听取意见建议。

 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、中央书记处书记、中宣部部长刘奇葆指出,坚定文化自信、讲好中国故事,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要思想,是时代赋予的重大课题。全国政协围绕这一主题开展专题协商,体现了真挚的文化情怀和自觉的文化担当。

  中国故事是坚定文化自信的最好载体

  今年全国两会刚一结束,全国政协“坚定文化自信,讲好中国故事”专题调研组就奔赴全国多地开展实地调研。

  当调研组站在广西花山陡峭的岩壁下,仰望50米高处的岩画时,仿佛穿越了千年时光。岩画上的人、兽、铜鼓、刀剑、船、道路等,栩栩如生,生动再现了古人耕作忙碌、歌舞狩猎的生活场景。2016年,花山岩画文化景观被列入《世界遗产名录》,向世人展现出中华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。

  调研组还在山东、新疆开展了相关考察。调研组专家指出,中华传统文化直到今天仍是我们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,中华文化在继承中发展、在发展中创新的故事,让我们更加自信地走向未来。

  在专题协商会上,委员们指出,坚定文化自信,中国故事是最好的载体。故事是直接经验的文化描述,承载着社会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,要通过讲好中国故事,帮助公众深刻理解并坚定“四个自信”。

  敦煌故事也是中国故事的绚丽一页。甘肃省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委员说:“我在敦煌莫高窟工作了54年,见证了敦煌人勇于担当、甘于奉献、开拓进取,保护、研究、弘扬敦煌文化的半个多世纪历程。优美的洞窟、彩塑和壁画,敦煌是承载中华灿烂文明的宝库,也是东西方文明交融荟萃形成的文化瑰宝。”

  为了持续地研究、挖掘、阐释莫高窟的价值和内涵,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数字影像技术、仿真体验等新技术已成为更全面、更立体、更生动地展示莫高窟的文化价值和内涵的重要方式。

  “通过数字敦煌的建设,更多游客可以在互联网上领略敦煌之美。”樊锦诗说,莫高窟保护管理和旅游开发的创新发展,已经从过去跟跑国际水平,逐步并跑、领跑世界。敦煌的数字化展览水平,既得到了游客的普遍认可,也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肯定和表彰。她认为,把敦煌故事越来越自信地讲给世界,是中国文化自信不断增强的一个缩影。

  委员们认为,文化自信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基础和依托,中国故事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抓手。我们要深入发掘有泥土气息、有百姓体温的故事,用“四个自信”指导讲好中国故事,靠故事鲜明生动地说明道理,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信心。

  增强文化自觉,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

  “坚定文化自信,讲好中国故事,文化自觉十分要紧。”中国军事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曹育民委员认为,唯有自觉,方能自信,唯有建立在自觉基础上的自信,才是最坚定、最可靠、最持久的自信。

  曹育民说,文化自觉本质上是对文化价值的觉悟和觉醒,是对文化意义、文化地位、文化作用的深度认同,是对先进文化内涵和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,是对文化建设、文化发展、文化进步的责任担当。

  “增强文化自觉,始终要注重防止两种倾向,一种是妄自尊大,一种是妄自菲薄。”曹育民指出,文化自觉要有“自知之明”,也就是能够对本民族千百年来形成的优秀文化深度认同,包括不断地反思和创新,同时还要有“知人之明”,对世界发展大潮流大趋势有准确把握,对外来优秀文化能够有选择地吸收消化。

  曹育民说,增强文化自觉,是文化人的责任,是党和政府的责任,也是全民族的责任。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马德秀委员特别指出,青年是中国故事的重要听众,教育是坚定文化自信、讲好中国故事的鲜活力量。她说:“当前,超过1.8亿中小学生、近3600万大学生和毕业5年内的4000多万青年,组成庞大而又朝气蓬勃的青年群体,能否向青年讲好中国故事,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决定着国家民族的未来。”

  马德秀调研发现,部分学校重知识灌输、重技能培训、重就业成效,轻以文育人、以文化人,部分思政理论课教师照本宣科、唱独角戏。这提醒我们运用好中国故事的讲堂,把文化自信贯穿国民教育始终。她呼吁既要掷地有声、旗帜鲜明地通过课堂,让学生领略中华文化的魅力、中国发展的故事,又要润物无声地通过社会实践,让青年以脚步丈量祖国,读懂祖国。

  除了学校这个主阵地,家庭和社会的大课堂也不容忽视。“有时,学校经年累月的正面教育,常抵不过一个微信段子,抵不上一些家长流露的落后观念,学校教育的成效在学生登录网络的一瞬间、走向社会的一刹那,被大大消解。”马德秀说,家庭和社会也要共同讲好中国故事,形成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强大合力。

  传播中国好声音,塑造良好国家形象

  “我们只有最大程度拉近相同的方面,引起受众的共鸣,才能更好地借外力讲好中国故事。”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、香港荣利集团董事局主席卢文瑞委员调研发现,香港一些媒体希望播发一些介绍国情的节目和文章,但语言词汇和表达方式差异导致效果不理想,这种情况在海外有一定的代表性。

  卢文瑞说,用好海外文化阵地,善借外力讲好中国故事,关键是要让海外受众“听得进、听得懂”,让海外传播机构“愿意讲,有兴趣讲,讲了有效果、有收益”。他建议,我们要寻找与传播地区的共振点。在故事内容方面,需注意找好切入点,强调中国在发展方面与国际社会具有共同的价值观,包括我们如何维护环境、扶贫助弱、重视文化、保留传统等;在表达方式上,要学会“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”,用让人听得懂的语言、愿意听的语言讲故事。

  “当年,周恩来总理向外国友人介绍《梁山伯与祝英台》时只用一句话:这是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,西方人一听就懂。”全国政协常委、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持相同观点,他说,讲好中国故事,不仅需要好故事,还需要好的翻译。

  朱永新认为,当下中国不缺好故事,也不缺好的传播平台,制约中国好故事、好声音传播的一个重要瓶颈就是缺少好翻译。他说,中国重要典籍的误读和误译“难防”,这些误读、误译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外国读者对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的误解。同时,中华思想文化的一些核心术语的翻译错讹,有时也在国际上造成负面的影响。

  “我国并不缺少顶尖的翻译人才,但是往往分散在各个系统、各个单位,没有形成一支能够代表国家最高翻译水准的专业队伍。”朱永新建议,统筹建立对外翻译和传播的“国家队”,健全专业资源整合和管理机制,行使翻译专业研究、翻译出版规划、翻译人才培养和外译监督管理的职能。

  朱永新说,翻译不仅是语言的交流,也是异质文化的交流,不同国家和地区有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和受众习惯,讲好中国故事,要知己知彼,力争做到精准传播。
  (来源:光明日报 记者:周洪双 发布日期:2017年6月13日)

  ■链接:部委声音

  ■中宣部常务副部长黄坤明:

  面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,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、感召力。一是围绕总书记出访、围绕G20杭州峰会和“一带一路”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重大主场外交,大力宣传中国理念、中国方案、中国主张。二是深入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。三是推动中华文化“走出去”。

  ■中共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任贤良:

  主动围绕一些重大议题,组织海外学者开展线下交流,讲好中国故事。如“一带一路”重大活动、“长征路上奔小康”活动等,在新华社、人民日报、中国网上让一些外国专家一同参与活动。

  ■教育部副部长田学军:

  在教育国际交流合作中,立体传播中国声音,讲好中国故事。构建祖国—使领馆—留学团体—广大留学生海外立体联络与宣传体系,推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建设,通过中美、中俄、中欧、中南非等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,全面传播中国文化。

  ■文化部副部长丁伟:

  切实提高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是增强中国软实力的一项重要任务。中华文化的国际交流与传播是讲好中国故事最有效的手段之一,文化部责无旁贷,将进一步认真做好工作。

  ■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田进:

  一部电影、一部电视剧、一本好书、一个影视节目有时候会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。我们要继续搞好“译制工程”,也要加强合拍、合作,更好地使我们的节目走向世界。


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?

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,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.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.